高质量《师大法学》第七辑
《师大法学》是在十大赌博正规网址的支持下,由著名法学家、十大赌博正规网址院长张志铭教授担纲主编,十大赌博正规网址师生编辑,并在法律出版社公开发行的学术集刊。
卷首语
本辑《师大法学》共刊佳作十一篇,分别收录于“帝国叙事”“国家治理”与“译文”三个栏目中。从所设主题来看,“厚重”乃是本辑基调。对于作者而言,文章是千古事,而对于编者而言,如若要对得起作者给予的这份信任与期待,就需要不断给自己加码压担,致力将那些真正富有时代担当、旨在启迪智慧的文章送到读者面前。这也意味着,年轻的我们不会选择轻装上阵,而只能负重前行。是故所谓“厚重”,不仅为本辑基调,也是《师大法学》整体所欲呈现的风格。
“帝国叙事”专题研讨栏目收有五篇佳作,它们均围绕帝国话题铺陈叙述,指向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雅典帝国、罗马帝国、英帝国与俄罗斯帝国。我们期望读者在庄严的帝国叙事中,感受欧洲的久远历史与厚重文化。在《柏拉图、亚西比德与雅典帝国问题》中,王恒关注导致雅典帝国从极盛转向衰落的关键人物亚西比德,通过分析柏拉图的对话,反思苏格拉底和亚西比德,从哲学与政治的角度对雅典帝国的历史展开了深入而有益的思考。以此为线索,文章进一步展示出柏拉图对希腊政治和文明的理解,包括他对叙拉古、马其顿以及波斯帝国极富洞察力的思索,为读者讨论相关话题提供了广阔的视野。在《从蒙森到塞姆:罗马帝国叙事的变迁》中,林国荣介绍并比较了蒙森和塞姆对罗马帝国变迁、发育的叙事模式,其中蒙森的作品被誉为19世纪历史学在该论题上的集大成之作,它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;而塞姆的《罗马革命》一书则开启关于历史解释的根本性变革,其秉持严格的不可知论,以现实主义为标志和特征,被奉为20世纪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。在关于罗马帝国叙事的变迁中,作者向读者展现出那些潜藏于叙事背后,颇具深意的社会、经济、政治等诸多因素。
时间向后推移,学者的目光也从雅典帝国、罗马帝国移至近现代的大英帝国。在《戴雪的两种形象:法学家和政论家》中,何永红通过对英国法学家戴雪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等情况的考察,旗帜鲜明地提出戴雪的两种形象,即在被普遍承认的法学家形象外,还有着政论家的形象,他用文字直接参与政治斗争,捍卫自己的理想信念与联合王国的统一。作为法学家,戴雪杰出而成功,影响深远;作为政论家,戴雪富有激情,极为关注爱尔兰问题和主权问题,力图维护英帝国的完整性,只是影响较为有限。何永红认为,戴雪的两种形象与两类作品,都集中表达了英帝国鼎盛时期的价值观和信念。胥博的《英帝国联邦的“愿景”与帝国史叙事——读西利<英格兰的扩张>》一文,向读者引介了19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西利的代表作《英格兰的扩张》。他指出,西利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上理解和诠释英帝国,将其从性质上界定为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一个巨型民族共同体。就此而言,英帝国的合法性依赖民族性原则来维系,而与此同时,民族性也构成“帝国联邦论”的限度,并由此将印度排斥在英帝国联邦之外。在此意义上,作者视《英格兰的扩张》一书为一种“高明”的修辞,它力图“合法化”英帝国强劲的扩张冲动,同时又为其设限。
水土育人,地域立国,在西欧各国与乌拉尔山之间这片被称为欧俄的辽阔地域,诞生了在风土人情和政制风格方面与西欧帝国迥异的俄罗斯帝国。傅强的《地缘变迁与俄罗斯帝国政制的奠基》一文,集中展现了一幅俄罗斯服役帝国的面貌。他指出,由于莫斯科君主在地理上的东西两方均受到巨大的防卫压力,对军事服役的要求日益增大,所以才会形成以服役为基础的君主执政国家。尔后彼得大帝改革,使得俄罗斯彻底转变为实行君主专制的帝国。地理因素对俄罗斯发展的深刻影响表明,在俄罗斯帝国政制的奠定与持续过程中,地缘压力与服役国家之间的互动与促进始终贯穿其中。
“国家治理”专题研讨栏目推出三篇佳作,分别从治理技术、治理共同体与治理的具体路径方面讨论中国国家治理问题。孟涛长期关注法治评估的理论与实践,他在《作为一种治理技术的法治评估》中提出“法治评估是一种学术研究事业还是一种‘治理术’”的问题,并在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回答:法治评估的“学术性”与“治理术”这两种性质是不可分割的,作为一种学术理论的法治评估,深受作为一种治理技术的法治评估的制约,这是法学“科学性”与“实践性”相统一的缩影。当前,法治评估明显呈现为一种治理技术,它具有两种典型形态。对于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而言,法治指数评估是施展治理效果的主要方式,而对于政府而言,法治绩效评估则是最佳选择。他进而提出,随着法治的深入发展,在未来,关于法治的定性评估应该得到更多的适用。
在《从社会共同体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法治路径——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中心》中,张青波将社会共同体看作连接国家和个人的纽带和桥梁,高度肯定建设社会共同体的意义。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,旧的社会共同体逐渐瓦解,新的社会共同体尚不足以妥善发挥整合社会的作用。基于此,张青波提出,要发挥社会共同体妥善化解社会矛盾、适足回应个人需要、有效弥补国家治理不足的作用,进而形成共同体内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,就必须将社会共同体转化为社会治理共同体。而为实现这一目的,必须审视社会共同体的法治路径,使社会共同体建设符合法治理念、法治思维和法治规范。在此基础上,他将当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面临的法治困境总结为“政府的外在干预”与“内部治理制度的欠缺”,并结合系统理论,提出应在社会宪治的视角下保障共同体的自治,优化社会规范的程序法治。
对于国家治理而言,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固然是一项重要维度,但同样关键的一个面向在于,如何合理确立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公民的角色关系。在《国家公共政策的“私人执行”:草根动员与公民诉讼》中,陈洪杰重点关心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,以政府或公民为执行主体的各种不同治理路径具有怎样的特点。他首先指出,传统行政中心主义的治理模式常常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中,即本应作为政策执行者的政府机构却以各种方式“扭曲”“抗拒”政策的执行。为克服这种治理模式弊病,他在文中以“草根动员”与“公民诉讼”这两类社会行动类型与国家治理机制之间的互动为分析线索,尝试在理论上讨论是否有可能以一种“市场化”(而非“科层化”或“私法化”)的路径来配置社会行动资源,从而基于社会行动路径分化以及国家治理结构(行政/司法)的有效对接,在社会行动者的竞争性选择中实现国家治理资源(权力/权威)的优化配置。
“译文”栏目收录三篇英美学者的佳作,它们由林国荣、董成龙和张卓明译为中文,行文流畅、表意精准,体现了译者扎实的文学功底与精深的学术素养。在《基尔克<自然法与社会理论:1500年~1800年>导言》中,英国历史学家、政治思想家E·巴克,对基尔克所著《日耳曼社团法》中第四卷的五个小节给予了介绍与评论,该书全面而细致地讲述了1500年到1800年间出现的各种现代政治理论。作者不仅阐释了基尔克对政治理论、自然法理论和历史法学派的突出贡献,更重点着墨于基尔克提出的关于团体和团体人格的重要理论,为读者熟悉基尔克的学术思想、乃至了解1500年到1800年间整个自然法与社会法理论的面貌提供了工具。《论<独立宣言>》选自芝加哥大学博雅学科讲师、罗萨里学院政治科学助理教授阿纳斯塔普罗所作的两次公开讲演。第一部分选自讲演《独立宣言:说明与提示》,第二部分选自讲演《再观独立宣言》,前者侧重于叙事,后者则回应了前者提出的部分问题,作者在其中有更多的发挥。阿纳斯塔普罗在开篇即将《独立宣言》在本质上认定为一份发表国内外各种公共目的的公共文件,继而以节为单位,陆续对《独立宣言》的全部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说明,并针对《独立宣言》中以直接或间接形式出现的人人平等、政府形式、政府目的、幸福、美德等重大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。在《公民身份与尊严》一文中,美国著名法律和政治哲学家杰里米·沃尔德伦阐述了他的尊严观,即视尊严为一种地位,继而提出,公民身份是尊严的一种类型,并且由于公民身份是如此普遍,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特定政治共同体,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国家,所以公民的尊严就成为了实现人的尊严的最佳方式或优良方针。他认为,公民的尊严不仅能够证成公民的权利,还能够导出公民的义务;公民的尊严意味着对公民的理性能力持有敬重,每个公民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。
目录